如果心脏细胞可以再生?

如果有一种新药可以精准治疗脱发?

如果每名癌症患者都能找到特效药?

如果能看清神经活动的过程?

如果,以上的“如果”都成了现实

我们将会拥有怎样的未来?

前不久正式揭牌的

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

将给出问题的答案

为你我赢得生命健康的未来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以未来生命健康及疾病防治技术为主要方向,将发展未来10-15年的前沿性、革命性、颠覆性生命健康技术,打造教学、研究和产业等一体化的人才教育培养体系,培养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擘画生命健康的未来

“未来技术学院”,顾名思义,就是聚焦于未来十年、十五年的科学技术及相关应用。教育部日前公布了首批12所未来技术学院名单,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位列其中。学院以未来生命健康技术为主要方向,围绕生物医学工程和分子医学两大前沿交叉学科,瞄准未来10到15年的前沿性、革命性、颠覆性技术。

随着医学的发展,人类的生活质量不断提升,人均寿命也显著增长。但依然有很多医学上的难题未被解决。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形势下,我国科技发展面临的“卡脖子”和“脱钩”挑战,同样发生在生命健康领域。因此,北大未来技术学院对生命健康领域的关注,既为了解决人类共同的难题,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也是在我国在当今国际形势下更好地发展科学技术、提升科技实力的一个重要方向。

选定生命健康技术作为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的发力方向,与北大在生物科学和医学等领域厚重的积累和前沿的探索是分不开的。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和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IMM)等生命健康领域颇具前瞻性的教学科研机构先后于2003年和2005年创建;元培学院、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等人才交叉机构的前期探索,也为未来技术学院的跨学科、跨院系、产研结合的交叉发展机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瞄准生命健康领域,是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结合人类未来、时代背景、国家需要与自身优势而做出的决定。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整合了分子医学研究所、生物医学工程系、国家生物医学成像科学中心(筹)的人才队伍,并着手创建大数据与生物医学人工智能系。

创新,在学科交叉中产生

到目前为止,参与组建北大未来技术学院的科学家们已经形成了一批重大原创性成果,这些成果即将在不久的将来带来改变。以中国科学院院士、北大未来技术学院教授程和平团队研制的2.2克微型化可佩戴式双光子荧光显微镜为例。这种显微镜体积小,重量轻,可以佩戴在小动物头部颅窗上,实时记录数十个神经元、上千个神经突触的动态信号。

科研团队通过这一微型显微镜获取了小鼠在自由行为过程中大脑神经元和神经突触活动清晰、稳定的图像。在大型动物上,这一显微镜还有望实现多探头佩戴、多颅窗不同脑区的长时程观测。这套新型显微镜为我们了解动物“怎么想的”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可以在自由活动的哺乳动物上对其神经活动进行更精准的研究。

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的首任院长肖瑞平教授长期致力于转化医学的研究,她最新的工作是研发一种可以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和脱发的药物。肖瑞平教授的实验室在此前和医药公司合作的过程中发现,一款用于治疗妇女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单克隆抗体,可以使红面猴秃掉的区域长出头发。


利用红面猴自发模型研发单克隆抗体治疗脱发

这个神奇的发现令肖瑞平十分惊喜,她开始对这种抗体进行开发。目前,这一单克隆抗体药物正处于全面开发阶段,在美国的二期临床试验即将开展,在中国的二期临床申请也已经递交,成果喜人。

程和平院士与肖瑞平教授是北大里一对有名的学术眷侣,他们的故事堪称一段北大学者的爱情佳话。如今他们共同加入未来技术学院,在续写他们的学术与爱情的同时,也必将为学院的发展作出更多卓越的科研贡献。

在心脏再生医学的研究上,未来技术学院的老师们已经有了十几年的积累,目前在多个方向上发力:包括赵扬研究员致力于小分子诱导心肌重编程;熊敬维研究员聚焦于心肌发育与再生,何爱彬研究员和汪阳明教授主攻表观遗传与心肌修复……大家期待着解决心脏细胞再生问题,让人类能更健康、更长寿。


心脏发育与再生医学

席建忠教授与合作者共同开发了一种全新的基于患者来源的原代肿瘤细胞体外培养方法,建立了肿瘤体外药敏检测模型,并在胃肠肿瘤及乳腺癌中进行了临床验证。在微肿瘤的芯片上,实现在培养皿上做个性化的、精准的、快周期的临床实验。这项技术一旦得到大规模的推广应用,将成为制药与医学的革命性事件。


高通量微肿瘤芯片

刘颖教授团队致力于研究细胞应激和稳态调控的机制及其生理病理意义。目前主要关注于细胞如何感知营养物质(如氨基酸)的水平并进行代谢调控响应,以及细胞如何响应线粒体应激及其在衰老中的作用。作为分子医学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这一研究将“以小见大”,力求阐明分子、细胞和整体水平的生理、病理机制,并将有关成果转化为临床预测、诊断、干预和治疗的有效手段,增进人类健康。

线粒体医学

陈良怡教授发明了超灵敏海森结构光超分辨率显微镜技术,并将实现原创技术的商业转化,解决国内高端显微镜产品被国外厂商“卡脖子”的现状;戴志飞教授创新了新型超声造影剂,具有更强的对比度增强能力和更好的生物安全性,已获新药临床批件,正在开展临床试验,有望解决炎症成像面临的诸多难题;韩梦迪研究员及其实验室则致力于开发三维、柔性电子器件,融汇微纳制造、电子学、电路设计、智能传感器和生物医学微系统等领域的先进技术,开发新一代用于生物医学检测与调控的器件及系统,以可穿戴设备、微创植入器械、器官芯片等形式服务于智慧医疗……


AI辅助新冠疫情诊断

生物医学技术和产业事关14亿人口大国的国计民生,是国民经济主战场。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将瞄准其中的新药研制、高精尖的科研设备和医疗装备、大数据与AI生物医学等关键领域,打造国家未来技术的核心竞争力。

未来技术,联接起科学与应用

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在生命健康领域的探索将始终坚持教书育人、坚持基础理论突破与临床问题探究相结合、坚持科研技术成果向社会技术转换。面向未来,学院以“211”理念作为发展方向,构建出两个体系(未来技术人才培养体系、未来技术产品研发体系)、一个中心(未来技术产业驱动中心)、一个生态圈(未来技术国际合作生态圈)。

未来技术学院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采用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聚集学生的领导力、创新力、思辨能力和沟通能力,探索综合性人才的培养模式,通过在优势领域承担国家重大研发项目,以项目锻炼队伍,培养创新性技术人才。

在本科生教学培养方面,学院将与相关院系密切合作,通过大类招生、元培新工科、二次招生等形式广泛招收高考应届生与在校生,在教学考核、培养方式等方面建立和实施新的管理措施和制度;研究生培养强调依托大设施、大项目、产业关键需求的科研创新与人才培养;在专业学位博士方面将深化校企合作,培养生物与医药未来颠覆性技术的新工科领军和行业管理领袖人才,推行多学科融合创新,携手相关院系联合培养。

学院将革新教学组织形式,在强调专业基础知识学习的同时,加强交叉学科融合创新的培养,并通过依托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平台,联手转化研究基地和高科技企业等,探索基于项目的动态教学组织形态,形成产学研一体的专业课程设置。学生完成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后,将有机会到分子医学南京转化研究院等转化基地以及领域内龙头企业进行实习,以实现理论知识向技术、生产领域的对接与转化。学院将通过共聘教师的形式汇聚各相关院系的优秀师资力量,并同时聘请社会相关领域龙头企业经验丰富的技术领军人物作为工程博士的指导教师,瞄准未来技术发展,多方位合力培养新工科人才。

在革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同时,未来技术学院也致力于将实现基础理论技术的突破和产业化发展,服务国民经济主战场。

学院将以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基础设施、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北京大学分子医学南京转化研究院等机构作为战略据点,实现科技、人才、产业的密切联系,力求将基础领域研究成果转化为核心技术并进一步应用于生产领域。同时,学院也将与国内外顶级生物医学相关企业进行深入合作,最前沿的科研实践成果将在企业具体的研发生产环节发挥关键作用

“未来技术学院”,这个颇具未来感的名字背后是北大强大的学科实力和不懈的创新精神!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秉承“兼容并包、追求卓越”的学术精神,坚持“世界一流、中国特色、北大气派”的学术追求,将在技术发展、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方面持续探索,为你我赢得未来!

来源:北京大学微信公众号